首饰和美学的关系
发布日期:2007-10-30点击次数:670 次来源:转载字体:[大 中 小]
任何科学的诞生都是以实际需要为前提的。美学的诞生就是这样。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原始人的纹身、涂绘、割裂、穿鼻等稚拙和近乎野蛮的举动,到现代人的一切高度文明的健美术;从都市的时髦穿着到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的服装装缀,无不体现着人们的求丽爱美的意愿。人类爱美,需要美,为此而需要美学理论,这是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①审美主体,即人,包括欣赏美的人和创造美的人,这是审美活动的核心;②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具体讲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对象;③审美实践,包括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即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精神联系体现为关系和过程。所谓审美,就是指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具体事实)的美的直观感受、体验、欣赏、思维和判断,人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大及功能同客观事物的美发生审美关系,从而产生了审美实践活动。
无论是从美学的产生原因来讲,还是从美学的研究对象来说,都说明首饰与美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般地说来,首饰的审美观念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和对首这价值的客观认识为出发点的。
人们在首饰审美活动中,是依照自己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来选择和评判首饰美的。这种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常常表现出一种审美的倾向性。你认为这种首饰是美的,可是,他反认为不美;这种首饰佩你身上觉得很美,而佩戴在她身上并不一定都美。
人们对首饰的审美心理存在着这种差异,常常是由于三种因素在起作用:①民族与传统文化。广义上讲,各个时期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与该民族的文化、历史、哲学体系及精神信仰紧密关联。②生活环境和心理素质。人们的生活环境常常左右着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形成,而这种心理素质和修养又决定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嗜好等。那么,具体到在选择首饰上也就各不相同。③社会属性及性格。由于人们的身份、职业有别对艺术品接触的多少和欣赏程度不同,所以对首饰的审美态度也各不相同。
简而言之,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由于先天的心理素质以及后天的生存条件、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的不同,所以对首饰的审美情趣形成了个性差异和独自的审美标准。因此,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去选择佩戴适合自身的首饰。
首饰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美、质料美、款式美和工艺美。
色彩美是首饰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首饰的色彩美主要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从首饰材料的角度,如对宝石而言,要求宝石有其固有天然色泽。广义上来说,翡翠要取其绿;玛瑙要取其红;紫晶则要紫罗兰色。通俗说法就是色泽要正,光芒毕露,鲜艳、晶莹而有精神。第二个含义是从首饰的配色角度来说,首饰的配色主要要求首饰与服装匹配,在色彩配合上有两种:一是对比,二是呼应。,是美学上的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段。服饰在色彩上可以运用对比,在线条组成上也可以运有对比,以求获得美感效果。比如,穿上色彩单纯、款式简练的服装,在选用首饰时,就可以运用富有亮色的饰物,如佩戴嵌了翡翠或宝石蓝的项链与耳饰,这样的首饰会使款式线条简单、色彩单纯的衣服,显得生动而富有变化。至于呼应,也是一种美学表现手段。首饰的色彩,也可以通过运用呼应的办法使服装与饰物显出和谐统一的美感。比如,一身洁白的西服在驳领上镶有黑色呢绒,那么,可佩戴上镶嵌了黑亮珠饰的项链与耳饰,那点点黑亮的装饰与衣领也是一种呼应。一般意义上讲首饰的配色常常有三种最基本的方法:即同种色、邻近色、对比色。此外,还要注意色彩的点缀、关联、强调和配比。
质料美则主要从材料的完美度来加以审视。以宝石材料为例,除了要求其硬度高外,还要求透明度好,纯净无杂质,无隐裂,无瑕疵等。
款式美主要要求款式要新,要能适应时代潮流。首饰的材质虽然也有发展,但总的来说,变化还是不大的,而款式而不同。历史上,不仅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首饰,而且在每一个朝代中又还有款式上的各种变化,另外款式美要符合自己的意愿。
工艺美术也是首饰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首饰的各种材料要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切磨、抛光、镶嵌等,方可成为一件完美的首饰制品。工艺美总的要求是做工考究、精细、并能使质料产生最佳的光学效果。
本类其他文章